站点介绍
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,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室。历经120年的发展变迁,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馆藏资源,形成了以古籍文献、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,现为“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(2020年第六批)、“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”(2010年首批)。
图书馆现有校本部逸夫馆和知行校区馆两座馆舍,总建筑面积5.4万平米(逸夫馆0.64万平米,知行校区馆4.73万平米),总阅览座位4000余个。逸夫图书馆建于2000年,主要入藏2000年以来普通图书复本;知行校区图书馆建于2012年,以中外文普通图书、古籍、报刊等各类型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入藏为重;两馆形成资源特色鲜明、服务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布局。
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、应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。从190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,经历了30多年的建设发展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馆藏图书资料已达20多万册;辗转西迁至1942年兰州办学时,图书资料仅有8600余册;1949年馆藏量达到3.8万册;建国以来馆藏资源稳步发展,至1990年馆藏量达到154万册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馆藏纸质资源、数字资源建设体量日益增大。
截止2022年5月31日,全校馆藏实物文献总量247.22万册(件),中外文电子图书81.45万种;年订购CNKI(中国知网)知识资源总库、万方数据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库、Elsevier、Web of Science、Springer、SciFinder等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02种。目前,电子书刊、音视频等本地镜像资源总量达70TB。经过新世纪以来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,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学科资源结构合理、服务保障体系完善、内容层次类型多元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。
图书馆是国务院2020年批准公布的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。目前,馆藏线装古籍5224部100222册,其中善本古籍597种8617册。《飲膳正要》《增修埤雅廣要》等23种古籍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,83种古籍入选《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》;百年以上西文原版图书343册,《中华再造善本》1341种1.34万册。
图书馆设有行政办公室、采编部、借阅一部(新校区馆)、借阅二部(校本部馆)、数字资源部、信息技术部、古籍特藏部、阅读推广部、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办公室。截止2022年6月,全馆有工作人员72人(含人事代办23人,临聘人员6人),其中:正高级职称3人,副高级职称14人,取得硕士学位24人。
图书馆拥有读者研修室8个,文献检索培训教室1个以及古籍特藏展厅、西北师大文库、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西北师范大学传习点等重点服务设施;拥有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设施,无线网覆盖全馆;拥有自助借还机、图书盘点定位机、公共检索服务PC机等信息化设备100余台,提供书目查询、自助借还、自助文印、自助咖啡饮品等多种自助服务。
1996年,图书馆引入深圳ILAS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,首次实现图书编目、借阅等业务的计算机信息化。2007年,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升级换代为江苏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(Libsys),并通过与校园卡系统的数据同步对接,实现了“一卡通”借阅,使图书馆业务信息化、集成化应用更为成熟完善。2012年,图书馆引入宁波远望谷无线射频识别技术(RFID)智能图书馆系统,实现了图书电子化排架定位、智能化盘点的、自助化借还、统一门禁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模式,使图书管理更高效,借阅查询更便捷;同时,图书馆实行周7天全天侯开放,周开馆时长102.5小时,月均到馆读者20万人次,年均借阅图书30万册次。2021年,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平台建成,实现了信息资源与用户的大数据管理、图书纸电一体化智能采选、用户信息素养教育、智能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。用户可通过Web门户网站、移动图书馆(学习通APP、微信公众号、WAP网站)等平台,实现对全网域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无缝获取;通过校园网WebVPN系统,师生读者可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访问图书馆线上电子资源。
除了常规的书刊借阅、数字资源检索服务外,图书馆还提供电子书与多媒体资源的移动阅读、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、虚拟参考咨询等延伸服务,以及科技查新、代查代检、定题服务、科研态势分析、知识产权服务等深层次信息服务;与CALIS、CASHL、NSTL等全国文献共享联盟组织及兄弟馆合作,开展国内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,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,提升文献保障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。
在新的历史时期,图书馆将秉承“积学储典,启智惠人”馆训,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,坚持“以资源建设为基础,以读者服务为根本,以科学管理为保障”的发展理念,不断强化文献资源体系建设,创新读者服务模式,完善管理运行机制,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。